目前分類:散記 (227)
- Nov 25 Sun 2012 20:14
村店
- Nov 25 Sun 2012 20:11
山道後
- Nov 25 Sun 2012 20:08
山道 5
- Nov 25 Sun 2012 20:03
山道 4
- Nov 20 Tue 2012 13:27
好球帶
每個小說寫作者都會在一個故事的寫作之初就在心中勾勒該故事能呈現的理想氛圍,再試圖運用自身對文字的掌控能力將它鋪排出來,使之成為一篇成功的作品。只是問題也在此,究竟怎樣的故事算是成功的作品?由誰來定義成功的價值?定義是否公平公正,以及評判成功與否的評審具不具有公信力。
早些年剛開始接觸寫作出版的領域時,我跟大多數的年輕作者一樣,希望自己能寫出所謂的「驚世大作」,奢望著用一本寥寥十來萬字的小說就撼動所有讀者的心靈,甚至也期望光憑書名就能讓讀者們驚奇不已,然後立即掏出錢來,把書給捧回家去。這種天真的念頭曾在我心裡持續存在了好長一段時間,直到後來,在歷經了幾次無奈的失敗後,我才終於慢慢看得開與想得通。
昨晚的演講中,有讀者問我對自己寫過的拙作中最有印象的是哪幾本,我說了,但同時也告訴他們,這幾本書對我而言很有印象,並不代表它們就是賣得最好的那些,事實上,大多數時候裡都反而如此:我自己愈是喜歡的,它往往賣得愈糟,甚至有些還糟糕透頂。這道理說來簡單,但卻不容易領悟,一樣米真的養不了百種人。
若以我的作者角度做標準,那些讓我寫來怦然心動的故事自然無疑是成功作品,甚至付梓了還要拿在手上認真翻閱過幾回才算甘願,但這些書為何賣不好?銷售數字不但奇慘無比,連辦了簽書會都乏人問津,讓我火大起來,發誓永遠不再幹這種事?我想這問題若拿來給大家猜,答案應該千奇百怪,但實則理由昭然若揭,因為以我的人生閱歷與思想成熟度作標準,能讓我有所感動的故事,對很多在人生道路上才剛要開始新奇探索的年輕人們未免太過沉重或遙遠,那些讓他們來觸碰實在稍嫌早了點,所以儘管我自己寫來驚心動魄或意興耑飛,但可惜,我的讀者群們大多時候尚且還沒年長到可以澹然看待這故事劇情的地步,書會因此而賣不好,那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此,這後來的若干年裡,我便再也不貪心地企圖於一本書中含藏能夠打動所有閱讀族群的元素,既然貪多只會嚼不爛,那麼我又何妨在一年三本的出版數量中,慢慢地針對不同族群寫下一點可以讓他們喜歡的故事,以今年而言,前兩本顯然就不是很適合太年輕的讀者,他們有的可能一輩子都還沒談過任何戀愛,也還沒走進職場,要這麼年輕的孩子去領略職場與家庭的衝突所在,或者面臨生死在前而只能束手負負的滋味,那是否太過勉強了點?我認為這種故事的寫作設定本來就只鎖定在至少超過二十歲以上的讀者,這樣才比較適合;相較之下,今年末的最後一本如果也要界定讀者群,那麼大概就適合在廿五歲以下,因為廿五歲是台灣學生即將走出社會之際,會與故事主角一樣遭遇的年齡分際,有過體驗,再看小說,感覺會鮮明一點,或者稍微年輕一點的讀者們在這故事中,可以知道等在他們眼前不遠的,原來還有人生中這樣一種抉擇。
- Nov 16 Fri 2012 21:07
藝術創作的作品與理論
所謂的創作,不管是寫作或繪畫,我認為那都屬於「憑感覺」的工作,你有本身具有的基礎之後,從外在的世界或內心的感觸中得到創作的念頭,然後運用基礎的能力將它盡可能完美地實現出來,這就是創作。
創作完成後,為了說服別人,你可能就需要一點理論來說明或解釋這份作品為何以這種方式呈現,一切就這麼簡單而已。這套說法或解釋是沒有對錯之分的,因為創作屬於主觀的工作,別人可以批評作品的好壞,但不能指責你那套說明或解釋的對錯。
在我的創作習慣中,永遠都是作品先於理論,因為如果沒有作品,那麼理論就沒有存在的必要。而藝術創作性的作品從來都只有優劣,卻沒有對錯。理論只能用來判斷作品的優劣或成熟度,但不能證明作品哪裡有錯,事實上,它也半點錯都沒有。
至於那些自以為掌握了一些什麼創作理論後,就拿來套用著去企圖解釋別人創作方向是對或錯的傢伙們,我只能依照慣例給兩種回應,第一是比較客氣的,我會說:「等你用你那套理論也創作出一點什麼來的時候再說還不遲。」第二種則是又要被如玉罵的,我會說:「把你的狗屎理論塞回你的屁眼裡去吧,拎被沒時間聽你放屁。」
沒有作品,就沒有成立理論的價值與必要,而有了作品之後,誰還需要理論?
- Nov 16 Fri 2012 17:14
山道 3
- Nov 16 Fri 2012 17:11
山道 2
- Nov 16 Fri 2012 17:08
山道
- Nov 16 Fri 2012 17:05
陽關
- Nov 16 Fri 2012 17:02
餐
- Nov 16 Fri 2012 16:59
無菸寺
- Nov 14 Wed 2012 15:24
人生
- Nov 14 Wed 2012 15:21
山腳鎮
- Nov 14 Wed 2012 15:19
娃兒

「兒」
他會在一個怎樣的環境裡長大、長大後要當個怎樣的人?幾歲結婚、生幾個小孩、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這些問題好像都遠了一點。那當下,他正為了眼前的世界而好奇,而傳統服飾不是為了觀光客而穿,是今天一早起床後,媽媽就給他套在身上的,他,還有他的家人,他們每天都穿這個。
至於穿給誰看呢,他們沒說,但我覺得這問題很無聊,因為人穿衣服給自己爽,那是天經地義,沒什麼好納悶的問題。
山的彼端是遼闊的中國,中國的少數民族裡,有他們這一族,叫做擺族。不過他會是泰國人,說泰國話,受泰國式教育。
當然了,這些又未免太遠了點,他只是在泰北邊境長大的孩子,生活裡不該有太多太複雜的問題,滿山遍野地跑跑跳跳,很快樂地長大,這樣就非常、非常足夠了。
- Nov 13 Tue 2012 14:58
罌粟之山
- Nov 13 Tue 2012 14:54
罌粟
- Nov 13 Tue 2012 14:51
行中 2
- Nov 13 Tue 2012 14:47
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