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河流」何時會變成《河流》呢?又將會是以怎樣的方式變過去呢?都三年了過去了,還沒有個確定的方向。處理台胞證、簽新書合約、拿發票,這些都是其次的工作,主要還是要去跟如玉交換意見,或者說,要先跟合作很多年的老東家再照會一聲。
自費出版的方式不是不可行,但我認為那比較適合「家書」這樣只印一次,一次兩百本,紀念意義大於銷售的文字,沒有ISBN也無所謂,我只想在九十多歲的爺爺還有生之年,看到他孫子為他寫了一本傳記。

但「河流」不太適合這管道的原因則有很多。首先呢,就一個作者的立場而言,自己寫、自己編、自己張羅封面,最後還得自己印、印完再自己去賣,坦白講我認為這是何等窩囊的一件事。如果這只是為了滿足它變成書的樂趣,那還情有可原,但若是為了建立一個自己的新的品牌或路線,那這樣做未免委屈跟壓抑。況且一篇文字一旦變成「商品」,就應該重新定義,賦予新的價值標準,草率處理也是浪費。
所以我踩了煞車,暫時不考慮以這方式出版「河流」。因為如果還要繼續寫這一系列的故事,那難不成以後每一本我都得比照辦理?最大的不願意,除了自覺對不起這件商品,辜負其價值外,我光想到萬一真的大家很給面子都想買,那我得一本本去寄、去收錢,這要浪費多少時間跟精神?而且運費的吸收又是一筆負擔,若轉嫁給購書人,則反而降低購書人的消費意願。反之,如果賣不好,那就是血本無歸。因為在僅靠自己有限的網路資源的宣傳下,書要賣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儘管每個場合在宣傳或調查時,都有人表達願意掏錢的意願,但我也清楚,不到最後一刻,沒看到書印出來之前,這些都還不能叫做確定答案。

心裡其實很沉重,看看自己寫過的文字當中,真正讓自己感到寫作喜悅的有多少個故事?「河流」絕對是其中之一,但受限於主流市場的口味,一直沒有出版機會,這讓人萬分無奈。就像吳念真說的,一部電影就像自己的小孩,就算再不好,也不希望它被曲解。相同意思,一篇小說再怎麼不符合市場口味,但只要抓住了那群隱藏的讀者,一樣可以銷售出去。我想起那個建築廣告的台詞:沒有賣不掉的房子,除非找了不會賣的人。

所以,在淑貞這兩天上班後,要跟她再討論一下,畢竟當初是她介紹給我這個管道,現在要中途打退堂鼓,理當讓她知道原委,但願她會諒解。
而我在想,台灣還有多少出版社會對「河流」這樣的故事有興趣呢?如果有,我想找找,談談合作的方式,看有沒有機會做出版。畢竟這是個自己很喜歡,而且想繼續寫下去的風格,倘若可以,我還想在明年繼續寫第二部,甚至第三、四、五部。漸漸地似乎就比較淡了門戶之見,在商言商就好。但管道不好找,一想到這就頭疼萬分。

花了兩天,看完兩本「參考書」,找到一堆資料,再加上之前採訪明媚老師,以及三義李師傅的內容,看來手上的稿子還很有得寫跟修,而今已經超過十一萬字,希望有機會在一修時保持於十二萬字之內,不然壓力很大。
今天短暫地往返台北一趟,念茲在茲都是「河流」的問題,低落的心情提不起來,一想到負責自費出版那邊管道的聯絡人讓我感到非常不專業,就更加令人喪氣。說真的,如果連ISBN這樣基本的東西都不存在,那表示這本書就不存在於台灣的出版系統內,根本無從查起;甚至,它就等於完全沒在這世界上存在過一樣。若此,那跟我自己隨便拿去影印店印一印,簡單弄個封面,就拿出去夜市一本一百五的亂賣一通,又有何差別?思之及此,不免苦笑。而我真的很需要那一個預購網頁或宣傳頁面嗎?在一個大網站裡,從一個連結點進去看這樣的宣傳,其效果與我自己在自己的部落格、臉書、個人板及個人家族做宣傳,效果哪一個
好?答案應該也不言而喻吧?

所以,我想出版「河流」,但我不知道很多出版社的投稿信箱。順便藉這篇手記的結尾,問問每一位看到手記的朋友,如果你知道哪個出版社的投稿信箱,還請不吝相告,讓我去投稿試試看吧!感謝。

穹風 2010.11.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bx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