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諸事尚問於我」

這句話不是《三國演義》裡非常經典的一句,但卻攸關三國局勢發展極為重要,這是馬謖說的。

馬先生在長達一百二十回本的小說裡出場不過寥寥幾回,而且多半不是重要環節之處,然而他的建言與舉動卻都至關緊要。

一次是諸葛亮南征之際,諮詢征討之道,馬謖提出「攻心為上」的觀點,認為蠻族不易降伏,重點在攻心,而不在殺人多寡。諸葛亮非常認同。

一次是孔明北伐之初,正逢曹叡繼位,但曹叡不足慮,司馬懿卻是大敵,馬謖再獻一計,以反間之法,雖沒讓魏主殺了司馬懿,但也削去官職,讓蜀軍北伐得到了很大的發揮空間。

然後呢?沒了。
街亭之戰,馬謖以不實際帶兵作戰的參軍之職,領下扼守街亭重任,他的自告奮勇與信誓旦旦,甚至不惜寫下軍令狀,拿全家性命擔保,讓諸葛亮半信半疑地點頭答應,不過還是加派了素來以謹慎聞名的王平將軍作輔助。

然而自始至終,馬謖沒聽王平半句諫言,王平的見解被馬謖批評為「汝末亂道」,甚至王平要把屯兵地勢畫下圖紙,送給丞相評核,馬謖也以一句「丞相諸事尚問於我」來駁回。

其結果凡是當年讀過國文課本「空城計」的人都知道,馬謖的五千軍全數潰敗,魏延、高翔、王平聯手救了他,但最終也只能敗逃而歸;司馬懿十五萬大軍長驅直入,若非小說家虛構的那一場「空城計」,則可能連諸葛亮都要成為魏國的俘虜。

好了,故事說完,咱們要回頭看馬謖。
馬謖第一次出場是劉備病危的榻前,他問孔明,馬謖如何,答曰:「天下奇才」,而劉備則持反對意見。劉備對馬謖的觀察從何而來這並不可知,但顯然諸葛亮確實高估了馬謖。
但馬謖之死不是因為單純的敗戰而已,而是因為他自視太高,認為自己都能成為孔明諮詢的對象,又何慮一個司馬懿?所以他拒絕接受王平的諫言,進而導致一場國家空前的挫敗。

三件事,
其一是你必須知道自己的專長何在,參軍負責的是參贊軍務,也就是說,你負責的是討論與建議,而非領兵。忘了自身的專長而爭取自己不應該負責的工作,可能導致局勢的潰敗。

其二是死守兵法的內容而不知變通,馬謖與孔明及王平的對話中,動輒引用兵書內容,但現實局面詭譎多端,你可以在身邊找到千百筆參考資訊,但那都比不上你在現場做一個臨時而正確的抉擇。但相對地,要在現場作出臨時而又正確抉擇,有賴平時的訓練及素養,馬謖顯然沒有訓練過他自己,甚至他可能也沒想過自己是應該受訓練的,因為他認為「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既然如此,還有訓練的需要嗎?

第三件事與諸葛亮有關,他忘了劉備臨終的警語,只看到幾次馬謖優秀的建議,再加上那一番信誓旦旦的保證,於是託付街亭大任,問題之一在於他沒有對馬謖作完善的評量,這個任務究竟適合此人與否,與他的專業及能耐能否勝任,諸葛亮沒有具體思考過;問題之二在於這場戰爭的失敗後,馬謖斬首示眾、孔明自行請貶,這些都比不上丟失了原本佔領的土地來得嚴重,那意味著他的北伐大業從此失去希望,因為司馬懿這一戰立下大功,未來抵禦蜀國的責任非他莫屬,而他是諸葛亮唯一的天敵。

這年頭,一個人才應該擺在什麼位置,主管應該思考、人才本身也應該思考;一個人才不能因為站在一個高階的位置,就罹患無可救藥的大頭症,認為「丞相諸事尚問於我」,以為自己天下無敵,一個主事者也不能因為一個人才在甲方面有傑出表現,就誤以為他在乙方面同樣可以獨當一面。
這件事做得到,事業版圖會大有可為;做不到,那這個企業就岌岌可危。主事者、人才們,都應該自我省思。

東燁 2014.01.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bx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